2024-02-07 23:52:58 | 喜车网
对于马云来说没有真正意义的亏损,他更看重的是广州恒大的广告效应,并且所谓的亏损也是相对来说。有多少人是通过足球才知道恒大的?
广州恒大淘宝足球俱乐部是中国足坛这些年里,借助金元政策最先取得成功的一支队伍,早在2013年和2015年,他们就先后两次拿到了亚冠联赛的冠军,在中超赛场,最近十年时间里他们也是拿到了其中的八个联赛冠军以及两个联赛亚军,就足球成绩这方面来看,目前整个中国足坛还没有一支球队能够与广州恒大相提并论。
恒大快速提升的主要手段,就是通过大手笔的投入,购买顶级球星,早些年他们是一口气买下了多位国脚,奠定了球队在国内赛场的霸主地位,与此同时在外援引援标准上,他们也是第一家敢于大手笔投入的球队,孔卡、穆里奇、罗比尼奥、埃尔克森、J-马丁内斯,每一个都是恒大花费大手笔引进的球员,但是说实话恒大这些年来在足球领域的投资,实际上一直都是亏本的,他们在这几年的财报中每年都至少要亏损几个亿,这也让很多人不理解,既然球队一直亏损,当初入股广州恒大的马云为什么不撤股呢?
早在恒大的第一次亚冠夺冠之前,马云就选择了入股广州恒大50%的股份,球队也改名广州恒大淘宝足球俱乐部,马云作为国内最成功的一位商人,他从阿里巴巴卸任之后,显然并不是为了就此安享晚年,而是希望自己有精力能够去涉足更多的领域,来扩大自己的商业版图,通过蚂蚁金服以及阿里巴巴的股份,马云每年都可以获得巨额分红,其个人财富早已经超过了数千亿人民币,单就他投资给恒大足球队的那点资金,其实压根就不足为提,他投资恒大的目的也是非常明确,那就是借助恒大的名气,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一方面,入股恒大也是马云投资体育产业非常重要的一步战略,让他能够及早的涉足到这一领域,同时恒大的董事长许家印也是国内非常成功的一名商人,马云能够通过入股恒大的方式联手许家印,也算是在自己的商业帝国,再次寻找到一位合作者。
因此,对于马云而言,恒大足球队的亏损对他只不过是毛毛细雨,从他的个人收益来看,这点损失更是不足为提,因此这也是马云一直没有从恒大撤股的主要原因,对于这些资本家而言,究竟是盈利还是亏损,根本不是他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那么恒大足球这么亏,先不谈马云怎么想的,老板许家印是如何考虑的呢?其实这件事,跟如今恒大的产业有着巨大关系,首先,足球作为全球第一运动,在中国同样是球迷众多,虽然足球上投资几乎是不能收回成本的(毕竟投入太大),但由于恒大在中国足球上的影响力,对于恒大的品牌有着太多的好处,首当其冲的便是房地产。
那么其次,随着国家的深入改革,恒大也响应号召,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近期推出的恒大汽车更是风光无限,而在汽车领域当中,品牌对于消费者来说,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选择因素,所以说恒大足球的巨大投入,背后却是一盘大棋,同理,马云投资入股恒大足球,同样是这个相同道理。
复兴实业大佬顾广昌再次出手,以28亿的价格再度收购一家上市公司,拿下“新能源车主燃剂龙头”。
南钢股份1月28日发布公告,已成功,顺利拿下,万盛股份29.98%的股权,并投资的方式将实际控股人更改为郭广昌。
转投新能源,是复星国际资产的下一步棋。在短短的时间内,各家大佬都纷纷看好并投资新能源,也就说明未来发展的风向标一定是这一行业。
一、复兴的并购之路
复星国际资产实际控股人郭广昌总资产已超过7000亿元,在其手上的上市公司有八家。涵盖金融、 房产、科技、医药等多个领域,在一路的并购过程中,郭广昌实现了全球化布局。而现如今,新能源行业已经成为了国家未来重点扶持发展项目,所以复兴集团也开始迅速投资。郭广昌作为业内真正的机会主义投机者,它是可以静待时机,果断出手的,这种所谓的复兴模式是复兴集团一路高歌猛进的信念支撑。
二、为何大佬纷纷看好新能源?
近些年,新能源行业发展迅速。 华人首富李嘉诚、吉利董事长李书福、百度CEO 李彦宏、腾讯马化腾等一众企业家们纷纷都扎堆入驻新能源。也就说明原先的三桶油经济时代已经过去了,共和国的经济支柱在慢慢转移。
石油经济已经成了过去式,石油资源的枯竭性以及传统石油行业的管理混乱问题,让三桶油经济在加速瓦解,新能源这时候会迅速顶上。
当然,新能源行业目前也是我国重点扶持的产业,各方面利好的政策对于投资者来说是可以在最早的时间进入最新的市场,自己可以制定相应的发展格局。抢占先机才能发展壮大,这是大佬们所考量的。
三、新能源梦想的实现
各个行业大佬对新能源的梦想感召力是很看好的,马云、马化腾都表示未来到发展一定是以新能源为主的。
同时互联网大佬们也纷纷布局,打造“互联网+智能电动车”的全新领域,在高科技移动终端上来生产制造新能源汽车,慢慢取代传统的能源汽车,积极开发新能源的次阶产品。
毕竟过去的石油时代已经回不去了,而我们的生活还是要继续的。未来新能源的发展是势在必行的,抓住时机,稳扎稳打是当前企业的重要策略。
二季度,长安汽车算是打了一个翻身仗。从4月份开始,乘联会数据显示,长安汽车的零售和批发销量的增幅分别为74.5%和70.3%,当时是唯一一家在两个榜单中的增幅皆达两位数的车企。
就在昨日,长安汽车官微发布了上半年的销量数据。长安汽车集团6月销量194,406辆,同比增长38.1%;1~6月销量累计830,992辆,实现同比正增长。
根据长安集团2019年报所披露的“2020年集团产销目标191万辆”,上半年完成了目标任务的43.5%,从一贯的下半年销量大于上半年来说,还是非常有希望实现的。
而占据长安集团销量主体的中国品牌,6月销量达到销量146561辆,同比增长39.1%。同时,多款主力车型均实现了单月销量过万的成绩。
长安CS75系列6月销量达到了21070辆,并且连续3个月突破2万辆大关,这其中的CS75 PLUS可谓“当红炸子鸡”。自去年9月上市以来,A+级SUV“明日座驾”CS75 PLUS累计销量已突破18万辆,成为紧凑型SUV市场销量冠军的有力竞争者。
而且,CS75 PLUS显示出了CS系列绝对主力的模样。其下的CS55和CS35分别以7436和8374辆跟随其后。总的来说,长安汽车这两年PLUS战略实施的成功,让内部的压力得以释放,慢慢走出了自信。
SUV当中,3月亮相的长安汽车全新车型UNI-T引力,也于6月21日上市,上市10天的销量达到了7414辆,总订单为20000辆,可以为打造爆款说开了个好头。
记者前些天在重庆的长安4S店调查走访,也看到很多人对这款新车感兴趣。UNI-T引力凭借无边界格栅的设计、未来交互智能设计、蓝鲸动力系统、完备的安全系统及智能健康管理体系,将长安产品的品质提升了一个档次,突破的理念值得自主品牌借鉴。
轿车方面,6月长安逸动系列以18247辆的表现,延续了强劲势头。而3月上市的“品质家轿进化者”逸动PLUS,连续单月销量破万,说起来,“PLUS”还真是为长安汽车带来好运、增加了力量呢。
除了长安乘用车品牌,长安第二乘用品牌欧尚6月销售12922辆,比5月份又有增加。长安在理顺了欧尚品牌的定位后,欧尚后续的发展会以稳定的步伐前进,6月13日首秀的欧尚X5,就显示出了这种迹象。此外,轻型车板块,长安凯程品牌6月销售37279辆,连续3月突破3万辆大关。
再从合资品牌来看,6月长安马自达和长安福特也都很不错,分别交出了12,614辆和22,125辆的成绩单。
长安福特从去年8月16日发动反攻以来,包括随后的“长安福特加速计划”,正在扭转前期的不利局面。5月的24,402辆和6月再次突破2万辆,理顺渠道、“以销定产”的措施助力不少。而福特中大型旗舰SUV探险者的量产,也将给长安福特锐界、锐际、探险者“3E之年”市场策略的落地打牢基础。当然,这里面也有林肯国产的首款车型冒险家增量的功劳。
而长安马自达在5月交出14326辆的成绩后,6月在次世代昂克赛拉、2020款CX-5、CX-30等车型上持续发力,但目前CX-30还没有具体的销量。此外,虽说长安汽车的合资业务单元正在逐渐恢复起色,但长安汽车恢复自主与合资齐头并进的“两条腿走路”还需要时间。
从6月销量整体来看,长安集团最大的亮点还在于蓝鲸家族、冠军家族2020年6月销量突破70000辆。这也是长安花大力气打造技术体系的成果所在。
从2017年10月长安发布“香格里拉计划”开始,长安通过“第三次创业 创新创业计划”、“北斗天枢计划“、蓝鲸动力品牌和NE平台的发布等一系列动作,在技术体系上面投入巨大,在经营品牌、经营用户、效率提升、智能化、新能源等领域转型升级上步伐越来越快。
6月,长安集团管理层也进行了一场大的变动,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6月10日升任了长安汽车董事长。曾经说过“自主和合资必有一战,这是躲不过的。”的朱华荣,在新时期下提出了“4+2”化,健康化与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全面融合,汽车“由硬向软”加速升级,软件定义汽车成为趋势等理念。
?
公社文章《上半年车市滑坡约24%,近半车企走在悬崖边上》中统计过,91家车企里,只有20家左右可以确保半年销量超过10万辆。而剩下71家里,也只有20家有希望支撑,其他几乎都是在年销量万辆门槛上挣扎,50名以后(指91家里面)甚至年销量过万都存在压力。
其实,自主品牌三甲之内的长安在今年承受的压力强度也越来越高,但是从上半年的情况来看,长安正在变得游刃有余,更有底气。在上半年车市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同比跌24.5%的情况下,长安保持正向增长,就像那句话说的,“退潮时才知道谁在裸泳”,长安通过自身的努力证明,不会有此尴尬。
所以,马云那句著名的话没错,大家为了美好的“后天”,先得苦练内功,对自己狠一点。喜车网
文/王小西
---------------------------------------------------------------------------
【微信搜索“汽车公社”、“一句话点评”关注微信公众号,或登录《每日汽车》新闻网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023-07-24 13:34:28
2024-01-05 16:51:31
2024-01-03 18:57:54
2023-07-12 05:32:37
2024-01-16 04:57:16
2024-01-14 16:5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