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5 08:57:13 | 喜车网
怎么判断发动机是不是进口发动机
合资品牌一直是很多车主买车的首选,发动机是汽车最重要的部件,自然很多车主关心汽车发动机是不是进口的,随着我国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一些低端合资企业的发动机最初是国产的,逐渐BBA等高端合资企业也实现了国产化。
使得原本进口的发动机越来越多风行于目前的合资车,还不够!
一般情况下,机器的制造商或制造国家会立即标明,机器的产地和型号是同步的,那么我们可以从前挡风玻璃左下角的17位底盘编号代码中得出结论,发动机是汽车中最复杂的部分。
虽然现在汽车发动机技术越来越进步,但是我国自主发动机技术也达到了一定的突破水平,但与国外汽车工业发达国家掌握的先进技术还有一定距离,尤其是德日发动机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发动机铭牌,也就是机器的ID号,通常铭牌信息包括:制造商和商标名称、产品名称、型号、代号、额定功率、额定扭矩、排量、许可证、制造日期和编号、机器质量等信息,以及二次判断从机器的结构来看,但这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方法。
从发动机的产地来看,这一点基本上可以通过发动机编号的前三个字母来判断,第三点是从发动机排量来看,首先,机器一般都是在国内的生产线上组装的,元器件国产化不会马上高。进口机和国产机的区别在于,进口机做工精良,而国产机没有达到国外的标准。比如进口发动机,排量更高,发动机动力非常强劲,耐用度也很高,除了上述条件外,进口发动机的排放标准也非常高,也就是说这些发动机的污染非常低。
不过进口机也有缺点,比如出现故障,如果要购买相关配件,就得从国外进口,价格会很贵,相关的国产机配件比较容易买到,价格也很便宜,不管车辆铭牌的制造国是不是中国,中国都是指国产发动机。这不是中国,这是进口发动机,还有车架号,L以国产发动机开头,其他字母以进口发动机开头,这可以作为参考,但并不完全正确。国产车和合资车VIN号码以L开头,其他非国产车。
其次,在研究进口历史的时候,要弄清楚这辆车的国内发动机代号和国外发动机代号,以及它的发动机编号,例如B48和HR16DE是宝马和日产发动机的代号,它们的发动机编号都在车身上。有人说国产车把钱都花在了车的外观和铁皮上,不能一概而论,以吉利领克10万级为例,事实上,它还配备了进口发动机,装配上也存在差距,以进口机器的装配精度为例,他们非常注重质量,要求装配前进行多次检验,剔除不合格品。喜车网
每级达标后方可安装,一次检查后直接装车,这种方式后期会出现很多质量问题,而且我们都知道进口发动机都会有一些黑科技,系统相对国产发动机来说更加强大和实用,比如进口发动机可以通过调节点火比、喷油和进气来增加功率和节省油耗。
空透系统国产化的作用还比较弱,简而言之,首先检查是否所有车辆都是进口的,车辆识别号是否以L或其他字母数字开头,以及以L开头的是中国制造的,其次看发动机是上面是否标有中国制造,就这样!
相信大家都知道,现在市面上所行驶的汽车主要分为三大生产类型,一是国产车,二是合资车,三是进口车,国产车顾名思义也就是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汽车品牌,合资车就是我国与外资企业共同研发的汽车品牌,进口车就是有外资企业全权生产制造的汽车品牌。
在现实中绝大部分人对汽车的生产类型还是比较清楚的,但要问这三种类型的汽车要怎么区分?很多人都还是一时搞不明白挠了头皮。那怎么才能辨别自己的车是进口的还是国产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问题。
在正常情况下,判别一辆汽车是否是国产或者进口时,可以采用最直接的办法,那就是观察车辆上的铭牌,一般车辆铭牌上都会直接注明该车的生产制造地。
假如是国产车或合资车,那么车辆铭牌上一般都会显示"制造国:中国或者XXX有限公司制造",譬如一汽大众、上海大众、广州本田、东风雷诺等等车型。
而在部分进口车型的车辆铭牌上也会使用中文来注明制造国家,一眼就看出该车就是进口车型,当然在进口车型的车辆铭牌上也有使用英文注明制造国家的,我们可以通过"MADE IN:XXX"看出该车的生产国家,只要生产制造地不是在国内都可以认定为是进口汽车。
当然,除了从车辆的铭牌上可以判别车辆是属于国产车或进口车以外,还可以从前挡风玻璃右下角位置的17位车架号来辨别,只要车架号开头的字母不是L,那么就可以确认这辆车就是进口车。
列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下,譬如说某一辆斯巴鲁品牌的汽车车架号是:JF1BM92D6AG012024,其首位字母"J"就代表生产制造国在日本,其他国家的品牌汽车均有不同的字母来代表,例如"W"代表的是德国,"S"代表的是英国,"V"代表的是法国,"Z"代表的是意大利,"K"代表的是韩国,"L"则代表的就是中国。
要点概述:
发动机的进化
为何需要变速箱
对应品牌与车辆
辇车、马车和汽车同时出现在一个场景中,感觉一定会非常的怪异吧。
现在就有这样的场景。
汽车的发动机经过多次升级与进化,最初使用的是体积硕大的外燃机,同步出现的还有电动机,之后使用的是体积小巧的内燃机,现在二次应用电动机;内燃机是现在燃油车的唯一选项,但是也要区分为自然吸气和涡轮增压。自然吸气发动机依靠活塞往复运转产生的负压力吸入空气,吸入到气缸内的空气是常压标准,空气中的氧含量和呼吸的标准相同。内燃式转化机械能的方式是通过燃油燃烧,燃油在内燃机里是无法充分燃烧的,即便是在热车状态之下。
所以内燃机的正常运转实际浪费了很多能量,于是就有了涡轮增压技术的应用。
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基础是自然吸气发动机,说白了就是在其基础之上增加一套由排气驱动的“压气机”;发动机运行的每分钟都要排出几百升的尾气,在狭小的排气歧管里则会产生高压气流。压气机的涡轮一端连接排气歧管,通过高压气流让涡轮叶片转速达到每分钟几万转到十几万转;另一端连接进气道,涡轮叶片转速和排气端的转速相同。
在进气道多出一个超高转速的涡轮,这样就能增加吸气,让被动的负压进气变成主动的“抽气”。
抽入空气之后还能通过高转涡轮将空气压缩变小,假设发动机排量是2.0L(升);自然吸气发动机单缸吸入的空气最多是0.5升,其对应的氧含量就是0.5升空气里20.94%的氧气;涡轮增压2.0T单缸吸入的空气量也是0.5升,但却是经过压缩的空气,压缩是把空气中分子间隙压小,在固定空间里就会把0.5升之外的、空气中的氧气、氮气等分子压到这0.5升的空间里,空气的密度变大了。
空气被压缩之后会出现“氧含量”的增加,燃油的燃烧做功就是燃油与氧气的还原反应;等量的汽油与更多的氧气反应,得到的热能就会更多,也就是说涡轮增压技术是在耗油量不变的前提下,榨出燃油里更多的能量,提高的是发动机的扭矩,扭矩增大则功率和马力会同步提升。
反之,在需要的功率不变的前提下,大扭矩只需要低转速就能实现相同的功率。
因为功率=转速×扭矩÷常数。
所以涡轮增压技术其实是一种节油技术,只是同时实现了性能的提升而已,所有柴油动力的客车和卡车都用涡轮增压柴油机,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发动机为何需要变速箱呢?
因为内燃式发动机依靠燃烧做功,过程中会产生高温、高压和磨损,以及巨大的噪音;所以内燃机不适合长时间高转速运行;于是就需要用变速箱来实现对转速的控制,低速挡放大扭矩、高速挡放大车速,转速能维持在一个偏低的范围内。
不过变速箱也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最为基础的是手动挡(MT),自动挡分为AT/DCT/AMT,这四种变速箱都用齿轮换挡,使用寿命足够长;CVT用锥形轮推动钢带实现换挡,使用寿命最短,但是制造成本也比较低。
电动机与内燃机相比,没有磨损、高温和噪音的顾虑,因其结构与原理都很简单,依靠磁场推动转子运转的过程没有磨损,定子和转子是不接触的;而且这种转化机械能的方式损耗很低,效率可以是内燃机的两到三倍。所以电动机高转速运转也能有效控制能耗,于是电动机就不需要变速箱了。
所以电驱动系统最简单也最可靠,同时有安静、使用寿命长、爆发力强和转速高的优点。
综上所述,涡轮增压发动机普及之后,自然吸气发动机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了;电驱动技术普及之后,涡轮增压发动机的燃油车也是望尘莫及;但现在的充电基础设施的密度还不够大,所以燃油车依旧有存在的必要性,现状是普通代步车以燃油车为主,具备充电条件、选购中高端车的司机更多偏向电动汽车。
那么以15万预算内选择到什么车呢?
合资汽车比较另类,日系汽车里还有些使用自然吸气发动机配合无级变速器的选项,比如
丰田
和
日产
两个品牌就有不少这样的选项,
马自达
汽车虽然不用CVT但也是用自吸发动机,这就比较遗憾了。
德系和美系和合资汽车基本都用涡轮增压发动机,不过变速箱又比较特殊。大众汽车善于使用干式双离合变速器,其特点是换挡顿挫与异响问题突出,但是制造成本低;美系汽车以AT为主,不过也有使用CVT的车,比如
别克
的
威朗
和新
君越
1.5T版本。
自主品牌国产汽车往往更有诚意,现在15万级的车主要以电驱动车为主;长续航纯电动车有前驱的
埃安
AION Y PLUS,价格不足15万就有续航超600公里的选项;起步超过500公里续航、中大型尺寸、后驱的轿车可以参考
零跑C01
,性价比已经超过同级燃油车;插电混动汽车有增程混动的
深蓝SL03
,纯电模式也有200公里续航,也是后驱轿跑车;SUV车型有四驱的中型SUV枭龙MAX,也是插电混动汽车,起步续航100公里,其次还有后驱中型轿跑SUV零跑C11增程版,起步续航185公里。
这三类车放在一起就像是辇车、马车和汽车的区别,当然现在仍旧需要马车,不过在预算达到该标准线之后,选择电动或混动汽车才算追得上潮流。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天和MCN发布,欢迎转赞评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天和汽车科学岛,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2023-06-06 04:18:43
2023-12-21 19:27:36
2023-05-23 23:14:03
2023-08-23 21:43:17
2023-05-31 17:05:06
2023-05-26 03:4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