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评测 > 正文

车事慧鉴 | 从“掐架”到“抱团” 吉利与长安为何走在一起? 【汽车人】长安半年报,透露的和没透露的

2024-01-29 00:28:47 | 喜车网

喜车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车事慧鉴 | 从“掐架”到“抱团” 吉利与长安为何走在一起? 【汽车人】长安半年报,透露的和没透露的相关文章,一起来看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车事慧鉴 | 从“掐架”到“抱团” 吉利与长安为何走在一起? 【汽车人】长安半年报,透露的和没透露的

车事慧鉴 | 从“掐架”到“抱团” 吉利与长安为何走在一起?

易车原创

一个是央企龙头,一个是民营巨头,

长安

汽车与

吉利汽车

竟然毫无征兆地拥抱在一起了。

5月9日,长安与吉利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在三个月前,双方才因为某款车型掀起一番唇枪舌战,谁能想到如今却化干戈为玉帛?这新闻留给我们震惊之余,必然还隐藏着不少的信息量。

长安与吉利都急了?

长安与吉利当天发布的新闻官稿可总结出几大关键词:新能源、智能化、新能源动力、海外拓展、出行等,双方具体的合作内容包括如下:

1、新能源

:电芯、充换电技术、新能源汽车产品安全等。

2、智能化

:芯片、操作系统、车机互联、高精地图、自动驾驶等。

3、新能源动力

:动力平台、动力技术。

4、其他

:海外发展、出行生态、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碳交易等领域。

以上这几项都关乎着车企在新竞争时代的命运走向,另一方面也是长安、吉利作为传统车企还需补强增韧的领域。

数据说明一切。2022年,长安的自主品牌新能源销量为27万辆左右,吉利汽车则为32.87万辆。作为同年对比,

比亚迪

的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却达到惊人的187万辆。

无论国内车市的内卷,还是比亚迪的重压,都迫使着长安、吉利两大巨头迅速作出反应。

事实上在新技术浪潮之中,海内外车企深度捆绑并不少见,包括

宝马

和戴姆勒、

本田

与通用、

大众

福特

等形成一对对CP在国际舞台”撒狗粮“,像福特就直接采用上大众的MEB平台衍生出了

探险者EV

等多款新能源车,省钱又省力。

而在国内,中国品牌组成的CP也屡见不鲜:

2012年,广汽和

奇瑞

曾结成战略联盟;2017年,

一汽

东风

、长安汽车就前瞻共性技术创新、汽车全价值链运营、出海、新商业模式等牵手;2019年,广汽又再与找到新的小伙伴——上汽,在开发核心业务、产业链资源、新商业模式和海外市场等合作……

不过至今这些中国品牌CP之间并没有激起太多的水花,最重要的原因是彼此有着太多产品层面的直接竞争关系。

相比前者,长安汽车与吉利汽车这对CP就有点非比寻常。其一,合作范围广泛,从新能源再到智能化的重点细分领域,能想到的几乎都被涵盖进去。

其二,长安身为央企龙头,擅长垂直整合,吉利则为合纵连横的民营车企大佬,央企与民企的这次强强联合属于中国汽车工业史的又一“活久见”系列。

其三,两者抛开了直接的竞争关系,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大格局。吉利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在微博上就回应,小风波不影响大格局大方向,要实现优势互补、共赢未来……

划重点就是既然双方有共同利益追求,昔日的小风波、小打小闹也可以作浮云,更何况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再来一组数据:2022年,长安自主品牌销量为187.46万辆,吉利销量为143.29万辆。在自主品牌乘用车中,吉利和长安销量规模分列二、三名,当两者选择紧密抱团取暖,压力于是就给到第一名——比亚迪以及

特斯拉

当然,比亚迪目前应该相当淡定。

王传福在谈到当前新能源的白热化竞争时,表示过:“我们需要他们(造车新势力企业)进来,利用做手机的流量、做手机的粉丝,还有一些平台商利用它的流量和生态进来,说服大家不要买燃油车,都来买电动汽车。

这个蛋糕不就变大了吗?大了以后该切多少就看谁的技术(好)

。”

无论对于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而言,内卷是常态,良性竞争更是主旋律。

不像比亚迪早在十几年前就深耕新能源,如今能做孤勇者,起步稍慢一些的其他车企选择甜蜜相拥,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双赢方案,这种竞与合的关系正是良性竞争的最好表现。

关于长安与吉利的后猜想

目前长安与吉利的合作处于签署协议,还没有宣布具体的合作项目,但我们其实不难从中猜想出可能会产生的花火。

首先是技术共享,协议中也提到动力平台、电芯、芯片等核心技术的合作,这意味着长安会不会用上吉利SEA浩瀚架构、魅族Flyme等新成果?吉利又能从中获得什么?两者在电芯、电池两大关键领域又该如何一起补全短板?

以上种种还需要双方进行梳理,交给市场一个答案。

再者是出海资源整合。如果说长安与吉利在国内难以避免直接的竞争关系,那在海外市场就是坐在同一艘船的好朋友。合作关系明显大于竞争关系,组团征战海外市场便是顺理成章。

2022年中国一举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但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是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还不掰动

丰田

、大众的一个”手指头“。

在欧洲的TOP 20年销榜单中,吉利卖得最好的

领克01

插电混动版,只卖了2.6万辆……在刚刚过去的4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中,主力还是低端化的A0级电动车,占比达60%;出口国主要以东南亚等欠发达地区为主……

所以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长安与吉利大可以发挥出1+1>2的作用,在出口运输、海外生产、渠道营销、品牌运营等形成价值链的协同效应,这一切都充满着想象空间。

中国品牌的最终归宿是全球市场,共同成长,共同提高品牌附加值,在海外不仅做大,还要做强,才是最完美的结局。像长安与吉利也已经悟出一个道理:与其互相打压,不如相互扶持,更容易在顶峰相见。

写在最后:

当看到长安与吉利牵手的新闻,笔者的第一反应是中国车市竟然内卷到这种程度,迫使央企与民企的两大顶流从隔空掐架走向握手言和。

除此之外,有趣的点还在于长安与吉利都不约而同在今年突然宣布推出新的序列,分别是长安的启源、吉利的银河。启源、银河的定位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都说明两大顶流对新能源、智能化的全情投入,比亚迪与特斯拉可真要当心了。

车事慧鉴 | 从“掐架”到“抱团” 吉利与长安为何走在一起? 【汽车人】长安半年报,透露的和没透露的

【汽车人】长安半年报,透露的和没透露的

长安重视新能源和智能化研发,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连续实际投入,每年都有大幅度的提升。

文 /《汽车人》黄耀鹏

在启源发布会72小时后,

长安

汽车发布了2023年上半年财报。简单说,营收、销量(尤其是新能源销量)、净利润、净资产、现金流五涨,扣非净利润跌了。

半年报的几个数字

数据显示,长安汽车上半年营业总收入654.92亿元,同比增长15.7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6.5亿元,同比增长30.65%;扣非净利润跌了51.3%。

在销量、现金流增长的背景下,扣非净利润(即日常经营净利润)的下跌,既反映了市场竞争的激烈(单车净利润下滑)。同时,也反映了公司成本的上升。

对于长安汽车而言,既然净现金流有所增长(同比增长18.85%),公司赚来的钱都花哪儿去了?销售成本(同比增长34.27%)可以反映市场竞争烈度;管理费用只涨了4%,财务费用跌了3.49%,公司架构改革,多了好几个品牌,但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基本原地踏步,这证明组织架构效率提升。

重头戏在于研发支出,同比增长53.42%。长安对于研发投入的强度不降反升。这表明,长安第三次创业的背景下,重视新能源和智能化研发,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连续实际投入,每年都有大幅度的提升。

这种扣非净利润的收缩,股东方应该能理解并支持,这是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喜车网

何况,每股收益还涨了0.18元,眼前利益也并未损失。

现实产品结构

上半年,长安实现销量121.6万辆,同比增长8.0%,集团销量排名居行业第四,再次向前迈了一步,已经是连续3年半年破百万。

长安系中国品牌销量76.8万辆,同比增长22%。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销量17.6万辆,同比增长107.2%。相对于新能源整体40%左右的增速,长安汽车的新能源业务跑出行业前列的加速度。即长安中国系快于长安整体,新能源板块又快于长安中国系。

如此一来,业绩就能和长安这几年大手笔的资源和资本投入对应上了。“投资有效”,似乎略显平淡,却是业内不可多得的成绩。

其中,深蓝凭借一款车SL03站稳了新能源阵营,SL03的销量在新能源B级轿车榜上,也排到第二位。

长安的智电iDD家族,6月销量也实现破万。其中,欧尚Z6智电iDD销量7174辆,环比增长222%;UNI-V智电iDD销量2830辆。

长安Lumin

品牌在6月份销量也超过1万辆,达到1.26万辆。

从销量结构上不难看出,长安系中国品牌的产品量能,仍压在燃油车上。而长安已经承诺2025年停售燃油车。现实和目标之间,存在差距。

转向新能源的两条路线

长安当然清楚这个差距。所有产品在一年多以后全都转换为新能源方案,长安对此采取了两条线的做法:一种是将原有品牌的产品阵营,逐渐替代成新能源方案;另一种是直接创立新能源品牌。这两种做法是并行的。

长安母品牌旗下,UNI系列的趋势将是全系混动化;欧尚正处于燃油车向混动、纯电过渡;Lumin则一出生就是做纯电微型车。

阿维塔

作为独立运营的新能源品牌,走的是豪华高端化路线。有非正式的消息称,阿维塔有可能推出增程车型。长安汽车是有这个技术储备的,有些新势力的增程器,就是采购的长安产品。而阿维塔刚完成B轮30亿元融资,估值接近2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首轮融资方全部追投以外,重庆产业母基金、交银投资、广开控股等国有资本跟投。阿维塔似乎更青睐国有资本,并未开放给其他私募资本。这体现了阿维塔资本运营上的思路,同时意味着它将来大概率不会去境外上市,这是和新势力不同的地方。

面对主流市场的深蓝,也将扩张产品阵营。与长安旗下品牌相比,深蓝独立性更强,但并非像阿维塔那样三方合资建立。

而8月27日长安正式发布的启源品牌,则隶属于长安汽车母品牌旗下。

启源的“数智化”基因

启源品牌发布会上首发的启源A07,似乎比

深蓝SL03

高半个级别,如果按照同价位区间来算,两者会有不少重叠区域。

既然深蓝面向主流消费者,那么是否意味着启源定位更高呢?如果两者价格接近,产品区隔度够不够,会不会出现内部互相争夺市场份额的局面?这都考验长安的技术实力。

根据现有的信息,启源A07与深蓝SL03在设计风格上区别比较大,这样从浅层次上就先大致区分了受众。

启源品牌对新能源未来的思考,与长安旗下其他品牌区隔还是比较大的。

从长安的视角,未来的新能源,不止比拼续航、动力、双智能力,这些固然与体验相关,但更为重要的是,未来汽车的演化形势,必然是“数智化”为支撑。一个涉及到智能化运用;另一个是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应用。

长安汽车董事长、党委书记 朱华荣

车已经变成一个载体,搭载着一个“智能体”。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称其为“智能汽车机器人”。这个名字,就意味着要将智能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不止要实现高等级自动驾驶,还要拥有智慧和情感,这可能代表AI方向的演化。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人、车、生活的关系可能会得到重塑。

从这个角度,长安提出,新能源只是序章,数智化才是未来。

在某种程度上,软件定义汽车发展到高级阶段,可能与长安对启源的设想殊途同归。启源承载了长安的梦想。朱华荣所称的六层智慧架构,并没有提及具体层级。

实际上,L1-L3可以称之为物理架构,即机械层(底盘、悬架等)、能量层(动力和传递)、E-E架构层。

而L4-L6,《汽车人》可以认为是软件架构,对应操作系统、软件应用和云端。其中双智能力,都属于软件应用。云端则用于模型训练,提升机器人的智慧。

对全球而言,训练大模型是一个正在建设中的体系,而启源居然将其纳入到量产车规划中,其实是很疯狂的。我们还不知道,启源未来的A系列、Q系列和E0系列,虽然都基于SDA架构研发,哪些车型会应用这些新锐技术。目前启源A05、A06、Q05都已经向工信部申报,技术状态应该都已经确定。

在技术上很大胆的同时,启源A07面向的却是家庭用户。它体现在变身空间,搭载其他生活场景软件模块。

朱华荣将启源的能力总结为“硬件可插拔、场景可编排、生态可随需、系统自进化”。这大体上可以理解。其中,“场景可编排”,比较特殊,可能与能够响应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有关。

多条技术路线并行

与启源不同,阿维塔是四大域控,深蓝是舱、驾、车控三域控制。而启源则可能由一个算力平台(可能也是一个主芯片+MCU)实现舱驾控一体。

那么,如果启源系列赢得市场成功,是不是所有的长安子品牌都将逐渐向SDA架构靠拢?而阿维塔和深蓝运营上保持独立性,技术上是否也转向平台共享?

技术路线即产品路线,如果市场最终证明控制和计算一体化的设计,效率最高,可靠性也不低于分域控制,从长远看,产品的演变也就像归一化方向发展。长安发布的新品牌,代表了各个方向的技术探索,并非仅仅从市场营销的角度考虑。因此也就将技术战略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结合在一起。

长安并不在意,这几条路哪条能彻底走通(即取得市场竞争的最大优势)。在2025年之前, 方舟架构(MPA,跨能源方案)、深蓝的EPA纯电架构、阿维塔的CHN平台,将继续多轨推进,它们将继续保持自己的品牌个性。

今年下半年到2025年,启源将推出10款产品,深蓝6款,阿维塔4款,这三个品牌就将推出20款产品。这个产品计划,同样说明了各品牌在2025年之前不会在技术上彻底融合。

截至2023年6月底,长安拥有国内外专利

9869件

、发明专利

2658件

,这和财报中的投入规模是相吻合的。相比净利润,长安更看重在智能制造和主机厂牵引的软件自研上,拥有核心竞争力。SDA的4-6层架构软件,特别是操作系统,由长安自研,这个还是比较令人惊讶的,只有很少的主机厂能做到这一点。

到2030年,长安将累计投入2000亿元,将研发队伍新增1万人,实现集团销量500万辆/年,长安系达到400万辆,其中启源150万辆。显然,在这个战略规划中,启源的地位举足轻重。

泰国项目进展

为了达成这个销量目标,光靠国内市场是不够的,长安的国际化势在必行。

今年4月份的

上海

车展上,长安发布了“海纳百川”计划,目标是到2030年,长安汽车海外市场将实现“四个一”的发展目标:即海外市场投资突破100亿美元,海外市场年销量突破120万辆,海外业务从业人员突破10000人,将长安汽车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汽车品牌。

先东盟,后欧洲(美洲、中东择机进入),这是既定策略。东盟的首站是泰国,已经敲定。在眼下这份半年报中,泰国项目支出尚未列入。

不过,8月15日,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发布声明,长安汽车已经提交投资申请,将在泰国投资2.5亿美元,建设EV和PHEV工厂,年产10万辆。这个产能是留有后手的,如果东盟范围内需求扩张,扩产(二期工程)才顺利成章。

泰国只是长安经略海外的一个节点。海纳百川的特点,重点不只是销售,而是产能布局、品牌建设、营销服务网络、当地人才体系,这是一个全方位的布局。其实质就是将目标海外市场,作为国内市场那样进行重资产建设。

想必,在今后几年里,长安财报中会批量列支这些支出,而收益则要滞后几年,需要等到体系基本成型,销量上了规模。这意味着,长安财报中的海外固投支出,还将上升。不过,长安可能采取分批投入,摊到每一个财季,形成可负担的财务负担。

财报能反映当季经营,但很难反映坚持长期主义背景下的研发和重资产、人力资源上的回报。应该淡化看待半年报的一些财务数字,重点是看当年的投入与现在产出对应关系,这样才可能对“收益滞后”保持耐心。【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人传媒,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车事慧鉴 | 从“掐架”到“抱团” 吉利与长安为何走在一起? 【汽车人】长安半年报,透露的和没透露的

【汽车人】长安半年业绩拉升,转型和出海走向深入

上半年的业绩,特别是新能源业绩的快速拉升,标志着长安转型正在进入快行线。

文 /《汽车人》张敏

2023年上半年的汽车市场,竞争烈度前所未有。

国外同行说中国有100家新能源车企,这个数字已经不能反映现实。6年来,中国市场上出现过400多家新能源企业(这与新能源资质从核准制转向备案制有关),但现在根据中汽协的数据,目前还有50多家品牌有规模销量。而市场的无情之处在于,未来几年这个数字还要大大萎缩,甚至可能掉到个位数。

“沉舟侧畔千帆过”,市场的活力取决于整体。只有看清流向、顺应潮流,才能在竞争中幸存。

转型节奏,与政策和市场合拍

国家对新能源作为战略行业的政策面支持,已经长期化。

6月份,多国家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改变了此前新能源购置税减免一年一延期的惯例,一口气延续到2027年底。该政策不但稳定了市场预期,还表明了国家监管的决心,即站在经济有陷于紧缩周期的可能性之前,拉动长链产业和大宗消费的“牛鼻子”。

新能源产业则同时兼具两个特点:消费规模大;带动工业生产的能力强。事实上,经过智能网联、AI和新能源给汽车行业注入了新活力之后,汽车行业已经成为首屈一指的战略行业,没有之一。经济引擎的活力,不能用经济盘子和税收多寡来定论。

长安

汽车管理层,在多年前就已经捕捉到这一信号,并着手进行坚定不移地战略转型,那就是2017年长安制定的第三次创业计划。与现在国家一再强化的政策风向完全吻合,也和市场的演变趋同。

不得不说,长安汽车长期规划的战略眼光,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至少看到了10年之后。多年来的铺垫、一步一个脚印的战略执行力,以至于对长安汽车今天的成功,我们毫不奇怪。

2023年上半年,长安汽车销量达到121万辆,同比增长8%;6月份,长安汽车销量22.57万辆,同比增长8.8%。这已经是连续3年,实现半年销量破百万的业绩。这也体现了长安汽车各业务板块的韧性,不但旗下多个品牌没有在竞争中掉队,而且还扩展了地盘,这是很难得的。

其中,长安系中国品牌半年销量102万辆,同比增长13.4%;6月销量18.5万辆,同比增16.4%。显然,长安汽车业绩的主要支撑在于旗下中国品牌。如果只看乘用车,长安系中国品牌半年销量76.8万辆,同比增长22.1%。

业务占比最多的板块,增长率反而更快,似乎违背直觉,但事实就是如此,这反映了长安内部最具创新和开拓意识、最具战斗力的板块,集中于长安系乘用车。

而长安系乘用车战斗力最强的,莫过于新能源。上半年长安汽车自主品牌新能源累计销量17.6万辆,同比增长107.2%;6月销量突破3.5万辆,达39734辆,同比增长117.5%。

如果按照品牌分别来看,6月份,深蓝汽车品牌销量就突破万辆,并且第二款产品S7在6月25日发布,6月30日举行了大规模交付仪式,在7月初就开始实现交付,其产品发售节奏令人耳目一新。

而长安的智电iDD家族,6月销量也实现破万辆。其中,欧尚Z6智电iDD销量7174辆,环比增长222%。

长安Lumin

品牌在6月份销量也超过1万辆,达到1.26万辆。

这些新能源品牌和产品,都是生力军,是长安系坐稳百万销量的新援。不知不觉间,长安已经正在移换重心,从燃油车业务为主,逐渐向新能源业务为主的方向转型。

当前我们看到的局面,只是转型的“半渡”阶段,还远不是长安“香格里拉”计划的完成体,但场面已经令人震撼。这不禁让我们好奇,长安新能源战略整体实现之际,将迸发出什么样的力量。

品牌“矩阵”成型,标志转型成功

目前,长安汽车已经形成

阿维塔

、深蓝、长安主品牌为主的品牌架构。而6月26日刚发布的启源序列,将在长安主品牌之下。

阿维塔定位高端智能化,而深蓝则面向大众化,加上长安母品牌旗下的新能源车系,长安覆盖了从10万-60万元的主流新能源市场区间。

各品牌中间,有一些价格和细分市场区间,不可避免存在重叠部分。这其实符合新能源品类变得更细化、更具针对性的趋势。多个企业也在沿用这种策略,分散投资风险,避免在竞争中过度集中。

阿维塔和深蓝,都非长安独资,长安作为主力投资方参与其中。而

长安启源

则是长安100%掌控的产品序列,其首款车型已经确定(内部代号A07),将是长安主品牌电动化承前启后之作,得到长安的大力支持。

按照长安的规划,2025年前启源将推出5款全新产品,销量突破80万辆。

而阿维塔在首款车型亮相之后,2025年前还将有3款整车产品发布,今年下半年将发布新车(E12)。在主流乘用车市场,深蓝已经推出2款车型,还将推出3款产品。欧尚、UNI系列,Lumin都将推出各自的新产品。

业内有人称,2022年是长安的产品大年。其实在2025年前,每一年长安都推出众多新能源产品,每一年都是“大年”。长安的产品节奏,如同高手的内功,经过4年蓄势之后,有如钱塘叠浪,一潮更比一潮高,显示出雄厚的研发和生产组织实力。

近一两年来,长安凭借日益完备的产品矩阵,市场声望和流量都在明显上涨。这是对长安坚定不移执行新能源战略的长期回馈。长安因此更加坚定了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的信心。

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在日益丰富的产品线背后,长安的技术货架变得前所未有的丰盈。2022年部署的新一代七合一集成电驱、电驱高频率脉冲加热技术、长安“智慧心”(“七合一”智能整车域控制器)、蓝鲸iDD混动技术,都已经成为现实,并在量产产品上落地交付。

在技术底层,是长安自研多个E-E平台架构。很多创业品牌,不管有多少产品,其平台就是一个,而有些车企尚未拿出主流智能化的E-E平台。平台的研发周期和资源投入,都远大于产品本身。

长安的方舟架构(MPA)兼容ICE和电气化产品,集成多元形态、多种能源路线、多重场景的智慧型架构,方舟架构在长安UNI-V上首先落地。

而EPA则是彻头彻尾的纯电架构,其首先应用于深蓝品牌,能效比和零百加速性能超过全球先进水平。

更加著名的CHN平台,则是长安汽车、华为、宁德时代联手打造的智能电动平台,应用于阿维塔品牌。阿维塔凭借该平台,在智能化表现上领先同侪。

如果认为这就是长安2025年的技术规划,那可能错得离谱。长安的后手令人惊艳。长安正在打造的超级数字平台,已经亮相,SDA平台让汽车从移动机器转向“智能机器人”。

SDA平台按照软硬解耦、软软分离的理念,分为6层架构,实现从集成数字底盘到动力、中央数据、智慧OS、服务层和端云一体数据闭环;从传感-控制的电子电气回路,到算力算法数据的数字化回路,实现双商在线。

这就是很多跨国车企梦寐以求的终极数字架构,长安已经实现,并即将部署落地到量产车上,这个差距可能是3-5年。

长安在智能化道路上走得比公众和对手想的都远,也比自己当初设想的更远。战略只能指明路径,而这条路径通向的远方,一直笼罩在战场迷雾之下,长安已经探索到非常前沿的位置。在诸多平台架构的赋能下,长安未来推出的车型,将与过去大不相同。

海纳百川,此其时也

今年

上海

车展上,长安发布了海外战略“海纳百川”计划,目标是到2030年,长安汽车海外市场将实现“四个一”的发展目标:即海外市场投资突破100亿美元,海外市场年销量突破120万辆,海外业务从业人员突破10000人,将长安汽车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汽车品牌。长安董事长朱华荣将之总结为“四个一”。

值得一提的是,长安产品出海,并非始于“海纳百川”,后者是对海外业务进行梳理和重新部署。一句话,就是将海外运营提升到长安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做。这里面固然树立了“四个一”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

“海纳百川”计划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将全球海外市场实施统一布局,对海外产能、品牌建设、营销服务网络、品牌推广、当地人才体系,都纳入一体化考虑。划定运营区域,制定了优先级顺序,但服务和营销体系,有全球统一的基本原则,也有一国一策、一区一策的具体措施。这是两个层面的做法。

长安已经确定,在欧洲、美洲、中东/非洲、亚太、独联体五大区域市场中,优先部署亚太(产能基地在东盟),两三年后扩展到欧洲,而美洲、中东等则适时进入。

长安目前已经确定向泰国基地投入40亿元人民币,建立“右舵生产基地”,辐射东盟、澳洲、英国、南非等市场。

长安谋求将泰国生产线打造为海外产能的样板基地,为此投入了精兵强将、大量资金和运营资源。目前泰国有18个在建新能源供应链项目,涉及电池生产、模块生产、模块组装等,建立总装厂的条件已经接近成熟。

在“海纳百川”计划中,长安着重强调坚持长期主义,不止卖车,而是要建立销售网络、充电桩、用户体验中心等一系列软硬设施,将前端和后端服务联系在一起。目的是逐步建立海外区域的品牌认知,树立品牌形象。

实际操作中,长安可能考虑的更多。长安不仅是产能出海,还包括技术出海、供应链出海、服务出海,即彻底地扎根本地化,致力于成为当地知名品牌,并向处于优势的日系品牌发出挑战。

至少在新能源技术储备上,长安颇具信心。而商务实践上的经验,可以通过运营过程来逐步丰富,拉近与海外经营更久的跨国公司的差距。归根结底,品牌的竞争其实是技术的竞争、工业生产和研发实力的竞争,运营只是兑现的手段。

长安为此要大大强化海外人才培养,特别是在全球范围内引进国际化人才,聘用海外本地化人才。长安预期,到2030年,长安汽车海外业务从业人员将突破10000人。这里面可能就包括学习跨国公司的海外运营经验,吸取高质量人才为我所用,并实现跨越式发展。

今年1-6月,长安汽车自主品牌海外销量11.6万辆,同比增长14.3%。而“海纳百川”计划才刚刚展开,好戏还在后面。

上半年的业绩,特别是新能源业绩的快速拉升,标志着长安转型正在进入快行线。长安在苦练内功、夯实技术实力的基础上,在“第三次创业计划”的指引下,提出“海纳百川”计划,既是实力发展成熟的阶段性需求,也是扩展生存空间、经略全球市场的战略需求。

这一思路,是所有跨国车企发展的必然产物。长安也不例外,只是需要对自身实力的准确估量和对出海时机的把握。长安作为中国制造先进性的代表,此时大举出海,意味着长安正在迈向世界一流车企的路上。【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人传媒,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以上就是喜车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车事慧鉴 | 从“掐架”到“抱团” 吉利与长安为何走在一起? 【汽车人】长安半年报,透露的和没透露的,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与“车事慧鉴 | 从“掐架”到“抱团” 吉利与长安为何走在一起? 【汽车人】长安半年报,透露的和没透露的”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