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6 18:48:01 | 喜车网
2月28日,网传一封
长安
汽车委托重庆百君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函称:
吉利汽车
“银河之光”原型车存在大量与长安汽车概念车、量产车雷同之处,涉嫌侵犯长安汽车相关知识产权。
同日,吉利方面也在微博对此事进行了快速回应:“该律师函的内容严重失实、对我司的指责毫无根据,误导公众,对我司品牌和商誉造成了严重损害。”
吉利银河
是吉利一周前刚刚推出的一个中高端新能源系列,是吉利汽车非常重磅的全新产品序列,在规划中未来两年内要推出7款产品,长安突如其来的一纸律师函让整个汽车圈发生了震荡。
但是单从此事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只要是车辆的角度、面积、造型稍有不同,长安就很难赢得这场官司,所以,两家车企虽然在当天都快速的进行了反驳,但是谁都没有接下来的动作,让这件事情的后续进展和最终结果变得扑朔迷离。
在新能源产品如此泛滥的情况下,很多车型或多或少的都会有些相似之处,这次长安对吉利发起的律师函很有可能让其他车企的设计部门警醒,让自家产品设计能更有特色。
事出有因
不论是吉利汽车还是长安汽车,在如今的市场上都有非常强的竞争力,也是两个极具号召力的品牌,车主数量和市场基数也是巨大的,所以双方这次的事件不止汽车圈的人极为关注,即便是普通消费者也是略有耳闻。
所以,这次事件的重点就在于“吉利到底有没有抄袭长安”,但如今谁都没办法对此事盖棺定论,毕竟关于设计细节,要参与的太多。其中,很多人认为吉利银河之光原型车与
长安深蓝SL03
在大灯、车灯下方进气口等多处造型也较为相似。另外,银河之光与长安VISION-V概念车在尾灯、前脸设计等方面也相似。
两款车型在前脸矩阵的设计上确实有相似点,但我们也
发现
,此次主导吉利银河车型的设计师陈政曾有长安汽车的工作经历。
公开资料显示,陈政2002年开始入职长安,先后担任了长安汽车创意设计师、长安汽车全球设计中心全球设计总监、长安汽车造型设计院常务副院长等多个职务,在职期间,完成了长安
逸动
、CS35、
悦翔V7
、CS75、UNI系列等量产车型的设计工作。
2021年9月,陈政对外表示,由于家庭和个人原因已经离任长安汽车,并暂时告别汽车行业。但在2022年2月,陈政入职吉利出任吉利汽车集团设计副总裁。
如果说陈政在设计产品时一直会保持同一种设计风格,那么在不同的产品中出现设计语言相似,可以理解,但是他却在任职不同车企的时候出现设计雷同,这就不太应该了,毕竟这不符合一名设计师对于产品的理解和设计能力。而他此前在长安设计出的UNI系列车型最终的设计归属权是由长安来掌控的并不是陈政个人,所以如果此次因“设计”出现问题的话,陈政在吉利的未来肯定不明朗了。
长安真的急了
在事件发生后,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转发声明并表示:“要良性竞争,不要内卷内讧;要转型发展,不要同室乱战:要团结一致,不要分裂抹黑。”【汽车维基】认为,杨学良的言外之意就是大家以和为贵,无需对铺公堂。
的确,在如今的市场长安与吉利都在飞速的发展中,即便大家都在为市场争得头破血流,但也不应因一款车型而闹得“老死不相往来”。在【汽车维基】看来,长安的这番操作显然没有在私下与吉利沟通,而是直接对外界放出了不服的态度,一纸律师函更像一种示威。
首先,令长安方面不爽的应该就是相似的造型,在两款车较为相似的情况下,吉利银河的这场发布会直接请到了约3000家媒体+达人的线上、线下多渠道的市场投放,声势浩大,这很容易让市场的消费人群了解到吉利的全新产品,这对于长安来说,是一个打击。
其次,设计产品的设计师又是一名有着深厚长安背景的资深人士,虽然是正规流程的正常人事变动,但是做出和自己产品相似的竞品就确实有些“不厚道”,这次双方的闹剧其实也有很大的关系是因陈政而起的。
除此之外,吉利从2021年开始,就不断侵入重庆、成都等市场,在收购了重庆本土企业
力帆汽车
后,又将换电市场布局到了长安汽车的腹地重庆,甚至还将此前保留的枫叶汽车作为了拓展租赁市场的主力军,多个组合拳共同发力,让重庆俨然要变成了吉利的主力市场,这能不让长安眼红吗?
同质化严重
时间来到2023年,在资本的狂热和市场的讨喜之下,新能源汽车发展开始进入了从产能扩张到品类扩充的新阶段,传统车企业纷纷调整战略,上汽、
东风
、长安、广汽等传统车企布局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新品牌也开始涌向了市场。
在这场以产品为主导的市场竞争中,各个车企的设计师也在大显神通,用新的设计和造型来应对着市场。但是,快速的产品迭代和内卷让一些产品在设计上同质化严重,虽然自家品牌“套娃”能够理解,但如果和其他品牌的产品相撞,就确实有些尴尬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新能源轿车产品中, 新势力的大部分轿车甚至都极为相似,
智己L7
、
蔚来ET7喜车网
、
威马M7
都在主打中大型轿车时,尺寸、造型以及设计理念都有相似之处,但是三家车企也都相安无事,没有因一款产品而引起纠纷。
或许是因为大家都知道,同质化严重就是时下的一种现象,因为在此方案之外,做出更怪异的造型很难符合主流审美,用另类的造型去收获一片小众市场也并不是这些车型的方案,所以他们也都互相默认了这些做法。
对于设计来说,需要走量的产品就需要符合市场审美,另类的“非主流”方案或许能赢得声量,但真正付出金钱去购买的不一定多,所以低风险的同质化设计就是一个较为稳妥的方案。至于吉利与长安最终到底会因此事纠缠到什么地步,就要拭目以待了。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维基,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易车讯
9月16日,吉利科技集团换电模式发布会在重庆召开,吉利科技智能换电站全国首发亮相,换电模式率先落地重庆两江新区,今年计划将在重庆建设完成35座换电站。
重庆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吴存荣,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罗蔺,重庆两江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志杰,重庆市经信委副主任杨丽琼,吉利科技集团CEO徐志豪、吉利科技集团换电模块总负责人杨全凯等领导出席了当天的发布会。
据了解,2019年12月工信部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要求,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左右。然而,充电式新能源车有续航
里程
焦虑、购车成本高且残值率低等问题困扰着新能源汽车用户。
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方面创新发展;探索车电分离的模式应用,可满足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吉利科技集团对于换电产业战略思考已久,2017年便着手布局研发换电新能源模式和技术,在3年时间里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分析、慎重的选择技术路线,超过1000人参与研发,进行了超3万次的相关实验,同时获得换电相关专利千余件。
吉利科技集团聚焦下一代新能源汽车换电技术研发、制造和运营,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为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电池供应商、换电运营商、出行服务商、新能源车车主等生态伙伴提供全周期新能源基础设施服务。
吉利科技集团CEO徐志豪致辞
智能换电站首体验,能源补给更高效更便捷
吉利科技集团的换电模式,将秉承平台、技术共享的
理念
,向行业及各大企业全面开放换电技术平台、车型架构平台及大数据运营平台,并积极参与及推动换电标准的建立和统一,链接整车制造、能源管理、智慧出行、智慧城市等四大领域,构建物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跨专业、跨领域生态圈。
吉利科技集团换电模块总负责人杨全凯
本届智博会上吉利科技集团展出的双仓式智能换电站,占地约126平米,内置39个充电仓位,车辆可在站内极速换电,单个站每天可服务达到近1000车次。
在现场,记者体验了换电服务的流程,一款换电车型从驶入换电站,到车辆智能识别、检查,再到底盘电池更换,智能支付,车辆驶离换电站等环节,过程一气呵成、智能易操作,纯电汽车的补能效率和便捷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一辆新能源换电汽车在吉利科技集团智能换电站完成换电
据介绍,吉利科技集团智能换电站是基于高模块化、高兼容性、高安全性、高智能化的换电技术平台,开发的具备换电、充电、监控、消防、智能温控、电池维护保养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补能终端,可向新能源汽车用户提供安全便捷、高效可靠的补能服务。值得一提的是,该智能换电站采用了高兼容性换电平台模块化架构,可适配多种车型,更利于市场普及。
安全性能高是吉利科技集团智能换电站的特点之一,换电系统中的锁止机构、水循环快换组件等关键零部件,单个部件均接受了超16000次的耐久测试,确保换电系统可以达到十年以上使用寿命。与此同时,换电系统还实现了车、站、电池、云全程智能网联,配合三级消防系统,能够全方位预防危险事故的发生并最大限度减少运行故障,让换电更安全、更高效。
吉利科技集团换电站换电平台
领先的架构技术,助力换电产业普及大众
今年,新能源汽车的“换电站”发展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是新基建项目中的重点领域。换电模式能够有效解决新能源发展的瓶颈,推动新能源产业走向成熟。
吉利科技集团创新研发了领先的换电技术平台架构,涵盖了换电技术平台、车型架构平台,以及大数据运营平台。吉利科技集团将成为国内首家集换电车型研发、换电站研发、换电运营、出行服务于一体的换电生态服务商。其目前的产业布局,已覆盖了城市智慧出行的各领域,能够完美衔接换电站以及换电车型的运营,为城市大出行生态的建设带来新动能。
换电车型驶入吉利科技集团换电示范站
2021年,吉利科技集团将在重庆建成100座换电站,2023年计划落成200余座换电站,将重庆打造成换电示范城市;并以重庆为中心,同步向浙江、山东等全国各地辐射布局,覆盖全国范围内各大城市、省际、高速路网等。截至目前,吉利科技集团已在全国签约的换电站超过1000座。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日前在京举行,与会人士普遍认为,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成果突出,正不断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巩固自身发展优势,持续释放创新活力。
产业发展成绩显著
“2022年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论坛上表示,我国继续实施财税金融、积分管理、道路通行等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行业企业加快创新步伐,产业发展交出了一份亮丽答卷。
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售688.7万辆,比上年增长93.4%;产销量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25.6%……一系列亮眼数据,折射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势头正劲。
市场规模领先的同时,产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相关基础设施网络生态也日益完善。量产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到300瓦时/公斤;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充电桩521万台、换电站1973座;2022年新能源汽车出口67.9万辆,同比增长1.2倍……
同时,新能源汽车与能源转型加速融合发展。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能源汽车通过充电设施与电网进行能量交互,可以将可再生能源发的电有效消纳。目前在山东、四川、陕西等14个省份进行了绿电交易,累计完成了52亿千瓦时的交易电量,减少碳排放约500万吨。
顺应新形势迈向新阶段
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不断顺应新形势、新变化。
辛国斌表示,在技术创新方面,电动化领域的车辆安全性、低温适应性还需进一步提升。智能化领域的自动驾驶系统可靠性,还需要充分验证。在支撑条件方面,锂、钴、镍等上游资源稳定供应能力有待加强,居民小区、高速公路、农村地区充换电设施还有短板。
从市场情况看,整车价格竞争受到业内普遍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认为,新能源汽车革命与汽车产业转型深度叠加。“新能源车的成本仍然高于燃油车。品牌和影响力溢价在上升,市场进入了淘汰赛阶段。”他说。
与此同时,在欧阳明高看来,新能源汽车大规模的快速普及超出了电力行业的预期,城市配电网的负荷压力大。同时我国新发展的充换电产业链商业模式还不成熟,标准化、规范化程度还不高。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一个全面市场化的拓展期。”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表示,中国汽车产业正在迈向现代化新征程,进入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全面升级新阶段,我国还需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跨部门协同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实现产业创新引领和高质量发展。
加强技术创新保持发展先机
论坛上,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形势,多位与会人士提出,要持续加强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推动设计过程、生产制造、循环利用全环节的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促进汽车产业链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
“多学科融合创新成为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的重要范式。”科技部副部长相里斌表示,汽车产业的产业链非常长,覆盖面很广、带动性很强,可以作为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和先进制造等领域前沿高技术的重要集成应用载体。
在万钢看来,全球汽车产业低碳发展是一个大趋势、大方向。要逐步从能源供给、材料供应、生产过程、交通出行等多个方面实现低碳化。同时加大开放合作的力度,促进全球汽车产业低排放。
推动中国车企出海,吉利控股集团总裁、极氪智能科技CEO安聪慧表示,面对全球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已具备了强大的竞争力,全球市场目前是真正的蓝海。另一方面,新能源品牌大规模出海参与国际竞争也有助于进一步释放创新和增长活力。
2023-07-22 20:13:39
2023-09-10 08:38:50
2023-09-09 10:35:32
2023-09-12 11:26:11
2023-07-24 15:46:08
2023-07-23 04:49:14